•   亲爱的股友,愿你的股票市场之路如同长虹般绚烂,一路飙升,财源滚滚。在风云变幻中保持冷静和理性,把握机遇,实现财富增长的梦想。
  •   亲爱的股票朋友,愿你在新的一年里,股票如潮水般上涨,收益如春笋般茂盛。在市场的海洋中乘风破浪,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。祝你投资顺利,财源滚滚!

日照股票配资:炒股配资服务-芯片主业承压!英伟达入局Robotaxi?业内人士:或打造“开放版FSD”吸引车企合作

摘要:   近日,据36氪汽车报道,英伟达内部正在孵化Robotaxi(无人驾驶出租车)项目,引发市场关注。对此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尝试联系英伟达中国处了解...
代码 名称 当前价 涨跌幅 最高价 最低价 成交量(万)

  近日,据36氪汽车报道 ,英伟达内部正在孵化Robotaxi(无人驾驶出租车)项目,引发市场关注。对此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尝试联系英伟达中国处了解详情 ,截至发稿暂未获回应 。

  实际上 ,据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观察,此前英伟达已经投资了包括文远知行等Robotaxi企业。对于此次从“赋能者 ”到“亲自下场”的角色深化,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 ,背后是其技术闭环需求驱动的战略升级。

  “此前作为芯片供应商,英伟达难以充分验证其芯片与复杂算法在实际运营中的协同效率 。而亲自下场可构建全技术栈闭环,借运营获取大量极端 、长尾场景的真实数据 ,从而持续优化模型训练,反哺其技术生态 。”江瀚表示。

  Robotaxi行业升温

  算法与商业面临双重挑战

  近两年,全球Robotaxi行业热度急速升温。据西南证券报告预测 ,2030年,中国和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将分别达4888亿与8349亿元 。当前,中美两国处于Robotaxi第一梯队 ,都已成功进行无主驾安全员的小规模运营,并开始商业化发展。

  有观点认为,英伟达若布局Robotaxi可能是想效仿特斯拉的发展路线 ,通过实际项目验证从GPU芯片到AI(人工智能)大模型的“全链路 ”工程能力 ,从而推动其智驾域控芯片、自动驾驶方案等层面的销售。佐思汽研发布的《2025年英伟达汽车与AI业务分析报告》显示,英伟达在智能驾驶领域已形成智驾芯片、智驾方案 、仿真系统 、端到端、大模型等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 。

图片来源:特斯拉官网

  盖世汽车数据显示,在2024年国内智驾域控芯片市场 ,英伟达Drive Orin-X以210万颗装机量,占据39.8%的市场份额。虽然智驾域控芯片市场领先明显,对比消费芯片等市场 ,汽车业务营收体量对英伟达整体营收而言占比不高。

  公开数据显示,2025财年全年,英伟达总营业收入为1305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9475亿元) ,同比增长114% 。其中,汽车和机器人业务,全年收入17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24亿元) ,只占总收入的1.31%。为此,在今年1月举行的CES 2025上,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公开表示 ,英伟达汽车业务发展提速 ,预计在2026财年将达到5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365亿元)。

  业内认为,英伟达尽管芯片强大,但在实际道路测试经验、数据积累和算法工程化方面 ,与特斯拉等具备“全链路 ”能力的企业仍存在差距 。同时,运营Robotaxi涉及到复杂的运营 、维护、安全责任和本地化适配,这与销售芯片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,英伟达缺乏相关经验。最重要的是,Robotaxi当前在商业化层面进展迅速,但仍处于早期阶段 ,盈利状况普遍不容乐观,且是需要重金投入的领域,英伟达选择此时切入可谓是抓住节点的关键落子。

  以国内企业为例 ,文远知行2025年一季度收入为7244万元,但营业费用高达4.64亿元,其中研发费用为3.26亿元;小马智行同期收入增至1.02亿元 ,营业费用也在扩大 ,其中研发费用增速最高,一季度研发投入3.45亿元,同比增长59.8% 。海外市场同样呈现出资本密集投入的特征 。2024年7月 ,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将在未来几年为Waymo投入5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365亿元);同年年底,Waymo再次完成超50亿美元的融资。

  芯片主业承压

  事实上,对Robotaxi的迫切投入 ,也与英伟达汽车核心业务面临的挑战相关。从当前业务来看,英伟达大部分利润依旧来自于“数据中心”而非汽车业务 。比如,2025财年全年 ,其数据中心营收为1152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8364亿元),占总营收的88%,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个百分点。

  与此同时 ,其在车载芯片领域的技术权威性也受到挑战,原定于2024年量产的下一代芯片DRIVE Thor多次延期,直至2025年8月才正式宣布量产 ,且实际交付的“Thor U”版本算力较最初宣传的2000 TOPS大幅缩水。这一系列因素动摇了部分车企的信心 ,促使它们加速寻求替代方案 。

  据悉,蔚来神玑NX9031芯片已于今年4月随蔚来ET9车型量产上车,目前已应用到ET9、新ES6 、新EC6、新ET5和新ET5T等车型上。今年8月 ,全新小鹏P7上市,全系搭载三颗自研图灵AI芯片,整车有效算力达2250 TOPS。尽管近期理想L8(AD Max高级辅助驾驶)、领克009(2.0T版本)等首批搭载Thor U芯片的车型已启动交付 ,但在交付节奏和性价比方面,与国内自动驾驶芯片厂商相比,英伟达已非断崖式领先 。尤其在高端车载芯片领域 ,国产厂商与国际大厂相比,目前呈现出“局部突破 、生态追赶 ”的态势。

图片来源:英伟达官网

  “从功能安全这个核心指标来看,以芯擎的芯片为例 ,我们专门为自动驾驶模块设计了强化安全岛,其算力达到15K,并且完全符合汽车行业最高功能安全等级ASIL-D的要求。”芯擎科技创始人、董事兼CEO汪凯表示 。更重要的是 ,国产芯片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。“面对车企普遍采用的‘英伟达Orin X+高通8295’多芯片方案 ,我们能够提供‘星辰一号+龍鹰一号’的国产化组合方案,在性能上可以实现替代。”汪凯称 。

  从现有布局来看,英伟达在人才储备、量产级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化 、复杂场景数据积累以及实际道路测试经验方面 ,相较Waymo、特斯拉等头部玩家仍有一定差距 。然而,英伟达作为底层芯片供应商,在推进自动驾驶过程中依旧具备一定优势。此外 ,其在AI训练集群和开发工具链上的积累,为模型迭代提供了基础。

  江瀚认为,英伟达若入局Robotaxi ,将加速技术路线分化和资源向头部集中 。“英伟达与特斯拉的‘端到端’路线成本优势明显,将决定企业能否跨越规模化运营生死线。其次,行业资源向头部集中 ,车企、算法公司加速站队,英伟达通过开放平台降低研发门槛,但要求共享数据 ,可能形成‘数据寡头’格局。 ”江瀚称 。

  总体来看 ,尽管美国市场目前由Waymo 、Cruise和特斯拉主导,但全球自动驾驶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,技术路线 、商业模型与市场格局远未定型。江瀚表示 ,面对当前行业三方博弈,特斯拉的封闭生态挤压英伟达,后者若亲自运营Robotaxi打造“开放版FSD” ,则欲用新盈利模式吸引车企合作伙伴,以此重塑市场格局。

你可能想看:
分享到:

发表评论
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